允许“隐私换便利”:互联网公司保证了数据安全吗?
百度李彦宏的“隐私换便利”或许体现了部分用户的心态,但拼命收集信息的商家们又是否担负了数据安全保护的责任?
据报道,3月26日的中国发展论坛上,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,中国人对隐私的观念开放,很多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。对比之下,扎克伯格则刚刚在9家报纸上为“信任的违背”登报道歉。
诚然,数据隐私话题由来已久。发展论坛上的评论“很百度”,也确实体现了一部分用户的心态。然而,数据保护法律却不应该允许无度的“隐私换便利”。
首先,很多场合下,我们面临的问题恐怕是“便利”太多了。搜索输入框自动提示你感兴趣的内容也罢了。手机搜索过特定信息,转身连电脑上的网页中也大量出现相关广告,这种便利令人不安。毕竟,每个人都多少有一些秘密,可能对共同生活的家人也不愿意分享。例如,对一些事感到担心,但又不想让家人忧虑,在网上寻找答案。结果互联网运营商贴心地帮你在各种网页里滚动播放,是何道理?
这涉及第二个关键问题——你真的提供给用户可供交换的选择权了吗?网络时代,别说软件服务商,连硬件服务商如品牌手机都学会了默认推送各种信息收集服务。让用户选择时,也往往通过连篇累牍的说明和捆绑式安排,让人无可奈何地点击“确认”。看起来,国人似乎对隐私泄露无所谓,但这很大程度上是隐私已经“被开放”、人为信息刀俎我为数据鱼肉的现实塑造的。
第三,在互联网巨头精心布局下,用户的同意权经不起考验。行为经济学早已揭示,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,可能存在心理偏差,如低估未来风险,高估眼前收益等。决策时越遭遇压力、或利益关联,变得越不理智。故而在各种吸引人眼球的“场景”下,用户给出的“同意”,未必符合其利益很大化。
事实上,数据的让渡,和出借一个物品还不同。数据一经传递,能被复制长存,即便撤销授权,相关数据也已覆水难收。公开过的隐私是永远不会恢复为隐私的。这是反对轻易允许授权隐私换取“便利”的第四点理由。
第五,在互联网社交时代,信息具有勾联性,甲的同意能导致乙的信息泄露。如很近沸沸扬扬的Facebook事件,一家数据商通过得到30万社交达人的“同意”,囊括了在这30万人的页面上活动的5000万人的数据。Facebook很近亦承认,用户不能代替用户的朋友来控制信息的流动。
第六,拼命收集信息的人能保证信息存储安全吗?诸多互联网商家不断收集有关或无关的信息,但他们能保证信息安全吗?我们已经听够了各种海量邮箱密码、银行卡信息甚至宾馆开房记录被盗取的新闻,而其他所谓非敏感数据库的被保护力度似乎更低。那些储存信息的互联网运营商们不要看Facebook的热闹了,但扎克伯格25日在英美主流媒体上的通告说得好:“我们有保护你的信息的责任。如果我们做不到,我们不配拥有”。
总之,数据保护法律的使命,不是保护互联网巨头们接受散沙般的用户们的“自愿同意”,而应该为它们的数据获取行为划定强制边界。互联网服务商们应当详尽说明自身获取用户特定信息的意义、以必要为准绳;赋予用户明确的事前拒绝、事中关闭的权利;提示信息获取的风险。像Facebook一样的网络生态提供者,应当关注平台向第三方软件开放接口如图谱API的具体内容,并对第三方软件获取信息的必要性承担一定的审核责任,避免用户同意社交好友等他人的信息被授权。
下一篇:针对DDOS攻击有什么防范措施?
案例
热文推荐
- 喜报丨恭喜时代创信被认定为创新型中小企业2023-05-22
- 焕新时代 创信未来|时代创信品牌升级,全面焕新,打造「技术+服务」新篇章2023-05-12
- 喜讯 | 时代创信再次荣获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”称号2023-03-23
- 时代创信 | 打造元宇宙板块 赋能产业共发展2022-07-05
- 时代创信与人民网深度合作,助力人民网开展“全国青少年诵读党史故事”、“全国党史知识竞赛”活动2021-08-01
- 时代创信中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教育创新网络平台建设项目2021-05-22
- 时代创信签约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——打造融媒体大数据平台2021-05-14
- 时代创信签约氪空间——助力共享办公线上一站式服务2021-05-28
- 时代创信签约墨迹天气——助力未来智能与大数据融合发展2021-04-23
- 时代创信正式签约--“北大青鸟”职业教育微信小程序开发2021-04-23